“过去,我们要靠PPT、截图加电话反复沟通,才能把地质导向的情况说清楚,前后方对地层的认识、钻井轨迹的规划常常存在偏差。现在有了‘川行智导’,现场数据实时传、模型动态同步,专家在后方就能精准‘把脉’,钻遇率实实在在提上来了!”9月23日,西南油气田公司开发事业部地质导向中心主任陈虎,指着屏幕上跳动的钻井数据和三维轨迹图介绍。

为推动地质导向管理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,开发事业部聚焦业务统筹优化,围绕“地质工程、科研生产、技术经济、评价建产、室内现场”五个一体化目标,成功搭建“川行智导”地质导向智能支持平台。如今,“川行智导”地质导向智能支持平台已经全面运行,这个平台不仅能实现数据实时传输、导向综合分析,更能覆盖井工程实施的全过程,提供实时支持、决策指挥及应急处置等“一站式”服务,为打造地质工程一体化智能支持决策中心筑牢了基础。上线以来,常规气储层钻遇率由90.04%提升至92.02%,页岩气储层钻遇率由92.51%提升至97.06%,页岩气四开水平段平均钻井周期由37天缩短至23天,为事业部井工程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数智动能!

打开“川行智导”平台界面,地质导向、导向成果、经验总结、统计分析、软件集成、系统管理等子模块一目了然。“我们把‘专家团队-导向平台-作业现场’串联成了三级联动工作模式。”陈虎进一步解释,平台集成了实时导向模型、地震剖面应用、导向指令管理、智能井况统计等特色功能,还开发了APP远程协同工具,让专家、技术人员和现场作业团队能打破空间限制,高效协作。

在数据管理方面,“川行智导”展现出强大的“整合力”。“过去,定向井LWD/MWD数据、录井气测数据、元素数据等分散在不同系统里,像一堆‘零散的零件’。现在平台能把这些原始数据‘加工’成高质量应用数据,再按类型分类存储,就像给数据建了个‘智能仓库’,想用的时候随时能调出来。”陈虎举例说,平台会将实时数据运用系统内部算法转换生成导向模型层面数据、轨迹线数据、构造数据、AI统计分析数据等成果性数据,为后续分析决策提供精准支撑。

AI技术的深度应用,更是让平台“聪明”起来。“我们接入了中石油集团公司昆仑大模型,结合业务场景打造了多套智能化应用工具。”地质导向中心副主任唐廷科指着智能工况识别模块介绍,平台能根据现场实时录井数据,自动统计分析26种标准工况,覆盖钻井过程中95%的工序,识别精度高达99%。“以前要靠人工盯着数据判断工况,难免有疏漏,现在AI实时监控,现场工况一目了然,效率提升太多了。”

不仅如此,平台的AI元素分析功能也在钻井现场“大显身手”。“平台会实时整理元素数据,结合着陆段、邻井的元素特征,通过神经网络AI学习算法识别构造和层位特征,再和实钻数据对比拟合。”唐廷科表示,这个功能就像给技术人员装了“火眼金睛”,实现井底元素特征实时对比,层位结果实时展示,目前已在150多口井的作业中应用,识别准确率超过80%,为精准着陆、高效钻井提供了重要保障。

模型实时动态同步,是平台的一大“杀手锏”。过去前后方传递导向建模成果,要反复打磨PPT、截取图片,沟通成本高还容易出偏差。现在通过平台,现场和后方地质人员的建模成果能实时对接同步,建模过程、核心数据、最终成果一目了然,轻松实现“模型统一、认识统一、决策统一”,切实提高地质导向钻遇率。

与此同时,平台还实现了导向业务的“全流程留痕”。基于智能导向系统中的导向指令、导向日报、地震剖面等模块,可实时全流程展示对应导向井的业务形态,实现导向业务全过程追溯,导向决策全流程管理。“每一个环节都有记录可查,既规范了业务管理,也为后续积累经验、优化技术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支撑”,唐廷科补充道。

如今,“川行智导”平台已成为开发事业部地质导向管理的“智慧大脑”。接下来,开发事业部将持续围绕业务需求优化平台功能,拓展数据融合的广度与深度,为油气田高效开发、数智化转型注入更强动力,助力开发事业部在井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、更快。